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的分类,所谓五志,即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悲。所谓七情说: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; 在“七情之中,悲与忧相合;惊与恐惧相似,故惊可归于恐。所以,“七情说”与“五志说”便统一了,即怒、喜、思、忧(悲)、恐(惊)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:心在志为喜,肝在志为怒,脾在志为思,肺在志为忧,肾在志为恐。
(一)“笑死了”的人与“乐极生悲”是怎么回事?
心在志为喜:三国演义里司马懿,就是笑死的,也曾有人打麻将连打两个通宵,输惨了,后来得了个大胡,大喜过望,就猝死了!适当的喜乐,能使血气调和,营卫通利,心情舒畅,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。“喜则气和志达,营卫通利”。
但过度的喜乐,则可损伤心神。故曰:“喜伤心”(《黄帝内经》)。心藏神功能过亢,可出现喜笑不休,心藏神功能不及,又易使人悲伤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乐极生悲”!
(二)发怒如何伤肝?
肝在志为怒:肝开窍于目,一个肝气太盛的人,往往像张飞那样,不仅眉毛逆着长,而且还特别容易发怒,反过来对于那些眉毛逆着长的人,我们也要少得罪,免得他火山爆发。
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,正常的情绪宣泄并无害处,但若怒而无节,就会使气血逆乱,阳气升发。肝为刚脏,主疏泄,其气主动主升,体阴而用阳。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,尤以病理为最,所谓“忿怒伤肝”。如,大怒可伤肝,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。反过来,那些肝的阴血不足,阳气偏亢的人,则稍有刺激,便很容易发怒。
(三)为何思虑过度就不想吃饭?
脾在志为思:思,即思考、思虑,正常的思考问题,对人体并无不良的影响,但在思虑过度、所思不遂等情况下,就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身体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,就会茶饭不思,脾胃也会变差,所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不少热衷于思索的人,他们往往体型比较消瘦,就是因为,思虑过度伤害到他们的脾胃了。
中医认为,脾气健运,化源充足,气血旺盛,则思虑、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。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,思虑太过又易伤脾,“思伤脾”《黄帝内经》。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“思”有关。
(四)为何很多忧伤的文人会死于肺痨?
肺在志为忧:过度忧愁是尤其伤害我能的肺脏的,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,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,在小说中,常会有长期忧思的人,最后往往得了肺痨,比如李寻欢和林黛玉都是过度忧思之人。而事实上像辛弃疾在内很多诗人和作家,因为过度放任自己忧思,最后死于肺结核或肺痨!
因肺主气,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,所谓“悲则气消”。而肺气虚弱时,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,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。
(五)为什么有人会被“吓尿了”?
肾在志为恐:恐,即恐惧、胆怯,人们常说吓尿了,为什么人恐惧到一定程度时会小便失禁呢?主要还是因为恐惧这种情绪信息会刺激人的肾脏,而肾管人体水利,会影响人的膀胱。中医认为“恐伤肾”“恐则气下”,过度的恐惧,有时可使肾气不固,气泄于下,从而失禁。
综上,任何一种情绪过度放任,或者过度压抑,都会导致五脏相应的病变。情深不寿,过事则夭,心态平和者,方能百病不生。
—————正文结束———
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,你有两个选择:
1、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,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,让世间多一点爱。
2、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,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。
但是,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,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!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!
据统计,98%以上的人选择了分享与关注!
标题: 看《黄帝内经》告诉你人为什么七情六欲会致病
地址: https://www.zhaowendao.com/8471.html
请加微信: wxzhaowendao,转载注明: 朝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