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一生学习三种学问。
早年在京城做官,他跟从唐鉴和倭仁学习理学,修身养德,刻苦自励,一心要做圣贤。
官运亨通的曾国藩在京城呆了十多年,因为母亲去世,回老家给母亲守孝,正赶上太平军兴起,咸丰皇帝命令他在湖南办团练。
在办团练,创建湘军的过程中,曾国藩学习的是法家,严刑峻法,行事凌厉,毫不留情,四个月内,在他手下斩杀的人数高达两百多人,由此获得了一个外号“曾剃头”。
由于曾国藩的强势作风,与绿营官兵发生多次冲突,在湖南官场也是格格不入,再加上对付太平军也不顺利,他感到心力交瘁。
曾国藩借口父亲去世,回家守孝,同时也想调养身心。这期间,由于高人指点,他开始学习道家的学问,重读《道德经》,终于大彻大悟。
他明白了《道德经》貌似是出世的书,其实谈的全是入世的道理,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,而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;法家崇尚以强制强,而老子则认为柔弱胜刚强。
喜爱读书的曾国藩,除了终身阅读的儒家经典,史书,老子庄子的书之外,还特意强调三部奇书。
这三部书有两个共同点:
一是前人都不太重视,甚至是完全忽略;二是书里包含的思想都倾向于道家,它们都是《道德经》的子孙。
《反经》
又名《长短经》,在古代被尊奉为“小《资治通鉴》”。
这书不是教人造反的,而是教人反向思考,思考事物的另一面,避免“只知其正,不知其反”,从而培养人举一反三的能力。
比如书中有一句话,“赏者所以劝忠能,亦所以生鄙争”。
这话的意思是说,奖赏可以让人更忠于事情,但也会让人因为争功而产生争执,从而影响内部团结。
提醒人凡事不能只看好的一面,也要看到不好的另一面,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道家的。
《反经》以纵横家的思想为主,其实纵横家本就来自于道家,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就是道家人物,《鬼谷子》一书也是《道德经》的子孙。
《反经》的作者是唐代赵蕤。
赵蕤一生隐居,没有建立什么功业,大诗人李白拜他为师,也没有建立功业,但是李白把赵蕤的学问传给了郭子仪,而郭子仪是中兴唐朝的一代名将、名臣,福禄寿全有的“完人”。
《止经》
作者是隋朝王通。
王通,号文中子,一生活动主要是著书、教学,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,但是唐朝的开国元勋魏征、李靖、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门下弟子。
《止经》作为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,是关于胜败荣辱的的绝学,却长期被人忽视。
书中说:“大智知止,小智惟谋,智有穷而道无尽。”
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,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,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。
“止”之奥妙,存乎一心。
对于大人物来说,一个“止”字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;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,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;对于赌徒来说,它决定了输与赢……
曾国藩在年少时就很喜欢这部书,而他一生的成就和作为,处处留有“止“的影子。
当今商界至尊李嘉诚更是身体力行《止经》的要义,甚至将“知止”二字高悬于办公室。
《小人经》
又名《荣枯鉴》,作者是五代冯道。
冯道一生经历了五代的整个过程,共辅佐了5朝8姓、13位皇帝,为官四十多年,一直做大官,人称官场“不倒翁”。
他自称“长乐公”,73岁时死去,得以善终,这在古人中算是高寿了。
《小人经》是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小人这一群体,警醒人们防止小人的危害。
书里面有一句话:“俗礼,不拘者非伪;事恶,守诺者非信。物异而情易矣。”
意思是那些虚礼俗套,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诚的,当事情已经恶化,还守着诺言不放,这不叫有诚信,我们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行动。
这体现的是道家顺应自然、通达权变的思想。
据说曾国藩看完这书后直冒冷汗,评论道:“一部《荣枯鉴》,道尽小人之秘技,人生之荣枯,它使小人汗颜,君子惊悚。”
—————正文结束———
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,你有两个选择:
1、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,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,让世间多一点爱。
2、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,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。
但是,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,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!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!
据统计,98%以上的人选择了分享与关注!
标题: 曾国藩 | 学三种学问,读三部奇书:《反经》《止经》《小人经》
地址: https://www.zhaowendao.com/8656.html
请加微信: wxzhaowendao,转载注明: 朝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