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曾言,不读老子,就不知中国文化,不知人生真谛。老子其人其书,亦如其道,不可道而可道。
| 道德训义 |
一、道者,万物之所宗
我们要讲《道德经》,首先,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,德到底是指什么,经又到底是指什么。所以,要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训义解读。
万物从何而来?我们可以追溯,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。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继续往前追溯,在未有天地之前,宇宙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。此冲虚之气为天地万物之始。此时,虽见有气,而未见有质,更未见有形,故谓未曾有物。
虚漠鸿蒙之气,又是从何而来呢?道生之。那又是什么生出来的道呢?道无形无物,无名无状,所以无物可生道。追溯到道,那么就万物最原初的宗始。所以说,道为万物之宗。万物非道而不能生。
其次,道为伦理之宗。道生天地万物,同时还要给天地万物的运行,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,我们称之为伦理。万物不伦则不类,无理则不序。无序则乱,乱则亡。所以万物不仅在形质上以道为宗。并且在伦理上,也要以道为宗。
再次,道为造化之宗。道生万物,又给万物设定伦理,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呢?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?依然是道。所以,道是万物的性质之宗,是万物的伦理之宗,还是万物的造化之宗。故,道者,万物之所宗也。味有宗于道,万物才能生,才能类,才能化。宗者,出也,则也,禀也。
二、德者,万物之所府
德又是什么呢?我们上面说,道为万物之所宗。那么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呢?以德府之。万物合道故积德,积德则能养正,养正则能久。万物离其道宗,则失德,失德则不能养正,不能养正,则病,病则亡。
道为根,德为本,万物为末。离道德不生,离德物不成。根生本,本生末,万物成之,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。视其华,可以窥其根基。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;根本不固,物必将衰亡。故物昌盛者,必宗其根本;物败亡者,必先失其所。
府者,蓄也,养也,容也,成也。德之不府,则万物不能成。不积德,则不能久。于万物而言,道若母,德若乡。圣人积天德府天下,畜而养之,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,成其全。故谓,德者,万物之所府。
三、经者,万世之所奉
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,用以治国安民,万世之所奉,谓之经。何谓圣人?抱神合道,通天彻地,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,谓之圣。非中国之人,不可以称为圣。非中国之圣人所言,皆不可称为经。
道、德、经,三字合起来是说,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为万物之所宗。人行于道上,则能有德。圣人阐述这个道,以及怎么把握它,行道积德以蓄天下,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,叫作《道德经》。
道德二字,已经被后世庸常流俗化,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。世无大道,妖异邪僻者以道居之;世无上德,妄人自鸣功德。
经字,也被流俗化了。古人云,先有真人,后有真言。真人真言,方能万世不朽。之所以万世不朽,因其非人之言,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。而后世,佞人狂语,自诩为经。夷狄胡鬼,出口成经,何其鄙哉。
| 可道非道 |
道可道,非常道。
在《道德经》一书中,“道”在不同的语境中,具有不同的含义。“道”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:常道、天道、人道。
至道:书中所说的常道、大道,都是指至道。道生无,无生有,有生万物。这里的“道”是指万物的根源,为宇宙的第一因,永恒不变。这个道,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状态。有了天地万物之后,道也一直存在,推动和造化着万物。并不是说,道生了万物之后,自己就分解、消弭在万物之中,不复存在。它不仅生万物,而且生了万物之后,还要养万物、化万物。所以说,道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
天道: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,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,为天道。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一句中的“天道”,即为此意。很多人把“道”仅仅理解为自然规律、宇宙法则,他们所理解的“道”,实际上指的是“天道”。单纯强调“道”的宇宙法则、自然规律的一面,则会丢失其他的两层含义。在书中单纯只讲一个“道”字时,有的地方是指至道,有的地方是指天道,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区分。
人道:指人所制、所立之道。人之道,是人的发明,非自然之常理。
道、天、人,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:天与人,皆为道所生,皆以道为宗。天以道为本,圣人为政,以天为本。所以《道德经》中讲,天乃道。圣人为政,怎么才能不失天呢?在于虚静自处,守至道,才能天人相合,行自然无为之教。
此外,道在全书中,也有言说、描述的含义。因为无法和道的三重内含相并论,这里不予单列。
“道可道”,第一个道字,指的是人道。第二个道字,是言说、制立、执用的意思。
“非常道”,人所制、所立的道,可言说、可制立、可执用的道,都不是常道。
这里讲了至道的几个特征:不可言说,不可描述,不可执用。道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名可名,非常名。
在《道德经》一书中,“名”有三重含义。
无名
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,没有形状与物象,所以无法描摹。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,它不可见,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。万物皆有生有死,有变有化,而唯独无名之气,无生无死,无变无化,此为永恒之名,也就是常名。
有名
无生有,万物被演化出来。万物有质有象,有形有状,为有名。故可以对其进行描述,为可名。
命名
万物被生出来之后,物与物之间,皆有差异。因为信息编码不同,事物的表达也各异,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一身份认证。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,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,这就是命名。
无名有三个特征:无质无象,不可描摹,不可命名。
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意思是:名,如果是可以命名的,是具象的、可以描摹的,那就不是常名,不是永恒的无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
这里的“天地”指的是宏观的宇宙,“万物”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。宇宙是怎么来的呢?古今中外,不外乎以下几种解释。
人类宇宙观第一版:图腾宇宙观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的东西(比如一块石头、一座山、一棵树等)的神力创造的。这是原始人的图腾宇宙观。这个版本太低级,它即将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。
人类宇宙观第二版:兽性宇宙观。认为宇宙是一只鸟、一只乌龟、一只野兽创造出来的。这是一个各种奇珍异兽竞相角逐跳大神的时期,宗教的雏形出现。这种低级的宇宙观因为无法解释世界,再次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。
人类宇宙观第三版:人兽结合宇宙观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了,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臻于成熟,现代宗教的雏形开始出现。此版本继续被倒逼着升级。
人类宇宙观第四版:人性宇宙观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被发明了出来。人类从把自身想象成神奇的禽兽,到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拟人化的人格妖怪,可以说是一次在想象力上的巨大进步和飞跃。这个版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,用户至今还遍及全球。此版本虽然仍很陈旧,但是很多不愿意让自己心智解蔽的用户,仍然对这个版本热爱得如痴如醉。
人类宇宙观第五版:没有创世妖的宗教。有了创世妖是件很麻烦的事,你说你家的妖怪好,他说他家的妖怪好,到底谁的好呢?打一架,谁打赢了,谁家的妖怪就好。这种事跟小孩子攀比玩具也没什么区别,只是一种过家家游戏。有的人打打杀杀得怕了,有的人厌倦了,有的人对这种儿童式的幼稚游戏嗤之以鼻,但是又需要一种精神寄托。还有一种手里没玩具的穷孩子则直接宣布所有玩具都是坏东西,干脆彻底否定宇宙有第一因,一些古代印度穷苦的低种姓土著人就是这么干的。这个版本很混乱,有不可知论者,有文化宗教徒,有宗教和解者,有泛神论者,有自然神论者。心智比宇宙观版本升级得快,却又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新版本,这是这类人的困境。
人类宇宙观第六版:科学宇宙观。此版本一出,第一次把靠拍脑门信口开河来解释世界,转变为有理有据地解释世界:口说无凭,眼见为实。之前的蒙昧主义宇宙观版本,被抛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垃圾桶。但问题彻底解决了吗?没有。
因为这个版本也存在问题:一、如何理解并找到第一因?二、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。粒子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吗?如果存在基本粒子,那么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?宇宙是大爆炸而来,那么宇宙大爆炸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?可见奇点当然不是第一因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局部地解释世界,那么为什么它们两者却是互相矛盾的?等等。可见,科学这个版本还不算是最终完成版。那么,到底存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?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,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?
好了,现在回到《道德经》。我们来看《道德经》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。
道,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:道为第一因,道生无,无是一种鸿蒙之气,无质无象,所以无名。无生有,有有质有象,始可有名。有生万物,万物并作,参差各态,各命其名。
更详细具体的描述,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,这里先不做更深入的展开。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无,无名,不可描摹,故生无欲;有,有名,有物有象,故生有欲。
无欲,并不是说把欲望排遣走了,就生出了无欲,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,才会生出无欲。
欲望是怎么来的呢?有名,万物映射而来。
领会到无,则生无欲,体验无的玄妙,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。观察到万物,则生有欲,理解有生万物,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,并能了然于胸。
“无”生天地,“有”生万物。天地万物既生,人何以为呢?对未始有物者,以观其妙;对万物,则观其徼。妙,是指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;徼,万物已成,则观其象,察其理。
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,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地追求蒙昧无知。
无欲与有欲之别,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:以无观无,以有观有,才是恰当的做法。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,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,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?总的原则依然是“以无观无,以有观有”。既不视欲望为洪水猛兽(“有欲”可以审查万物),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,(不审万物之所出,不察万物之所以然,没有“无欲”,则失其妙)。
以无观有,则失其所观,失其所观,则难见物理人情。以有观无,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。无欲有欲之用,两者皆悖,则尽丧其道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此两者,即指无和有。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,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。后面的章节中,还会提到“有无相生”,可见它们本为同一物,只是表达形式不同。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“玄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?张衡的解释很贴切,“玄者,无形之类,自然之根;作于太始,莫之能先;包含道德,构掩乾坤”。
玄,是指天地万物未有之前,作为天地万物之宗的道,所表现出的状态。玄之又玄,是指有无相生,化生天地万物的机制。
“众妙之门”,众妙,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,而有与无两者,则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。
附:《道德经》第一章
道可道,非常道。
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—————正文结束———
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,你有两个选择:
1、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,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,让世间多一点爱。
2、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,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。
但是,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,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!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!
据统计,98%以上的人选择了分享与关注!
标题: 一本《道德经》,修身处世的哲学全在其中!
地址: https://www.zhaowendao.com/8739.html
请加微信: wxzhaowendao,转载注明: 朝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