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撰写王阳明传记中,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
一天,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。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,无儿无女,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,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。
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,“您是一农夫,地乃命根。您若卖了它,非死路一条。”
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,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。于是,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,打发走了。
1
祛除私欲
又过了几天,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。忽见一地,风光秀美,风水大好,不禁陶醉道:
“这地若是我的,那该多么好!”
一学生说,这块地本该是您的。
哦?
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。他当初要卖地给您,您不买,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。
听到此,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,他问自己,我怎么会这样想?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,必须立即把他祛除。
“哎呦!”王阳明失声叫道,话音未落,他又叫了一声:“哎呦!”
山中多蛇,学生们急忙跑来,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。
严肃地解释道:“我是被咬了,但不是蛇,比蛇要厉害一万倍。”
王阳明已盘膝而坐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闭口不语,学生们感到很奇怪,直到太阳落山时,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:
“终于把它祛除了,真难啊!”
弟子们问:“什么?”
“私欲!”
2
阳明四句教
故事很短,但道理很深,讲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,即王阳明心学四句教: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四句话出自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下卷,被成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,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。
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,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,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,所以说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。
老农还没来卖地时,王阳明的心针对“老农卖地”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,当老农来卖地,王阳明的心启动,念头产生:你身为农民,把地卖了,不是等死嘛。
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,这念头是善的,所以赶紧保持它,然后付诸实践:我借你钱,土地你留着。
当一件事情发生时,心启动,发射出意,意就是念头。念头有善有恶,所以说“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3
致良知
王阳明未知那块山清水秀地是老农的时,他的心针对“山清水秀,地是老农”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,当他知道后,王阳明的心启动,念头产生,于是有了第一个“哎呦”: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。这就是“有善有恶意之动”。
“意”动了后,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,这是私欲,是恶的。他是怎么知道的呢?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,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,发出的意就有了善恶,而有了善恶之后,又不肯为善去恶,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。
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,这念头是恶的,你买了地,老农就活不长了。于是就有了第二个“哎呦”。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,这就是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。
良知给出念头好恶的判断后,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,于是他坐下来,克服这个私欲,保持正念祛除恶念,然后付诸实践,也就是格物,所以说“为善去恶是格物”。
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,简单易行。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,人人都能知,却很少有人行。
良知的尺度
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、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,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,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。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,我们的意就动了,它会射出两道射线,一道是吃,一道是不吃。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,吃就是善的,不吃自然就是恶的。
王阳明认为,恶就是“过”或“不及”。
在王阳明看来,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,谁都离不开谁,离了善,无从谈恶,离了恶,也就没有了善。
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?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,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,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,那就是矫情。
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,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,吃就是恶,不吃就是善了。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,吃了红烧肘子,会加重病情,不吃的话,就没事。
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: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?
毋庸置疑,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。
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,一定要注意,听良知的,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。
其实,王阳明心学的关键还是在“格物”上,格是正的意思,物是事的意思。“格物”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。
归根结底,阳明心学就是在让你正念头。
—————正文结束———
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,你有两个选择:
1、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,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,让世间多一点爱。
2、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,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。
但是,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,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!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!
据统计,98%以上的人选择了分享与关注!
标题: 一个故事,道破王阳明“心学”的秘密
地址: https://www.zhaowendao.com/9695.html
请加微信: wxzhaowendao,转载注明: 朝闻道